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响应国家号召,按照中科院部署,组织17支团队积极参与抗击新冠疫情攻坚战。自2020年3月份之后,即使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深圳先进院科研抗疫的步伐也未有停止。
在各方紧密配合下,来自医工所、材料所、医药所、数字所,以及深圳先进院孵化的外溢机构武汉先进院等11支团队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在新冠感染与宿主反应机制研究、新冠患者愈后健康管理研究、mRNA疫苗研发、计算机药物筛选、纳米防雾涂层技术、病毒高灵敏快速检测等方面都有了最新进展。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李亮团队与合作者使用体外重构的鼻、气管、肺泡多部位呼吸道类器官系统平台进行新冠感染与宿主反应机制研究,并对潜在药物进行了效果测试。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合作研究还对新冠病人病毒排出途径和时间、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冠环境传染途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新冠病人的病毒可从呼吸道、消化道排出,且排出时间远长于症状持续时间。即使对于无症状感染者,依然可以在病人所接触的环境中发现病毒污染。鼻咽部病毒量较高的病人更容易排出病毒污染周边环境。门把手、厕所内部表面等部位所检出病毒量较高。因此,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环境消毒是控制新冠传播的重要措施,而不应因感染者无症状就掉以轻心。
研究成果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信息,并于6月和12月发表论文于消化病学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呼吸病学顶级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上。李亮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吸引了国内外产业界的应用转化意向,9月开始与瑞典公司Lipigon的新冠疗法开发合作。
此外,合成所团队关于新冠mRNA疫苗的研发工作也在顺利推进当中。自2020年2月份起,团队借助mRNA技术平台和合成生物学技术,迅速开发了新冠mRNA疫苗,获得深圳市科创委“新冠肺炎的预防性疫苗研发”专项的资助。目前mRNA疫苗AT-WIN2已在第三方药物非临床评价机构完成安全性评价和药效评价研究。毒理方面,实验数据显示mRNA疫苗无不良反应。药效方面,已在免疫动物血清中检测到高滴度保护性中和抗体。2020年12月,完成了药物质量标准控制等相关研究。现已开展申报材料的整理及临床方案的制定,并撰写临床申报材料。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医药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袁曙光团队构建了包括十亿个药物分子的数据库,并搭建了AI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基于AI筛药平台,团队排除外界公开的30余种可能有抗病毒效果的上市药物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展开筛选。在2020年11月,袁曙光团队通过生物计算的方法发现一大类药物分子可以有效阻止新冠病毒的侵染,有望为治疗新冠提供新机理和新思路。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ACS Pharmacology & Translational Science。
ACS Pharmacology & Translational Science封面文章
材料所材料界面中心喻学锋团队协同外溢机构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在防护涂层技术领域持续创新,形成多项专利和产品,其中自主开发的防雾喷剂在2020年3月份后又持续向全国109家防疫单位捐赠4万多支,此后团队陆续开发出了防雾眼镜布、防雾护目镜、防雾面罩等系列产品,有效解决了医护人员护目镜起雾难题。进一步地,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微胶囊技术的长效抗微生物涂层技术,通过了国内外多家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检测,对病毒和细菌均展现出显著杀灭效果。
喻学锋团队研发的纳米防雾喷剂
团队相关技术获得社会关注
团队筛选出性能优秀的银-铜复合抗病毒材料,制备出银-铜复合抗病毒制剂,并制备出用于抗病毒口罩、抗病毒医用纺织品的抗病毒布层。此外,壳聚糖具有非常好的生物安全性、抗菌性,同时也表现了优异的抗病毒效果,团队制备了抗病毒喷雾,可以在鼻腔粘膜形成防护层,防止病毒接触上皮细胞,并抑制病毒活性。该项技术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PCT专利。
潘浩波团队抗疫立体防控技术获第22届高交会优秀产品奖
新冠抗原( SARS-CoV-2)检测试剂盒符合欧盟CE
在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大数据防疫功不可没。2020年5月,数字所副研究员尹凌获得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尹凌团队开展的基于大数据的新冠肺炎传播风险与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决策支持研究,疫情期间持续为各级疾控中心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尹凌副研究员(右一)获颁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来源:中科院深圳先进院